這間大約15平方米的車庫,是王新博改造的工作室。今年29歲的王新博畢業于青島濱海學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。六年前,王新博在電視上看到一部關于“手工銀飾”的紀錄片,記錄的是素有“銀都”之稱的云南省大理州鶴慶縣新華村的故事,電視里栩栩如生的銀器令王新博十分著迷,也令他萌生了去拜師學藝的想法。
2016年3月初,王新博獨自一人坐上去往云南學藝的火車。“我到達新華村時,有一位好心人讓我去找寸發標師傅,他是當地知名的‘銀飾大師’。”王新博告訴,功夫不負有心人,寸發標師傅被他的真誠打動,決定收他為徒。整整兩年時間,王新博住在師傅家里,悉心學習,從一名無知學徒漸漸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銀飾匠人。
2017年6月份,王新博學成歸來,成立了“澤物工作室”,開啟了銀飾鏨刻技藝的傳承之路。“手工做出得靈動,是機器無法比擬的。”王新博說,從開始選料、火焊、作畫、鏨刻到最后變成一件精美的銀飾作品,非?剂渴稚系溺Y花技藝。
“鏨花是個細活,鏨無鋒,刻有鋒,講究指力、腕力、腰力的協調配合。”王新博介紹,鏨花時,小錘敲擊鏨子的力度要有輕有重,錘子緊跟著鑿子,手指捏著鑿子時抬時轉,最后在銀片表面形成一條條紋理。這一過程,需要用心、耐心、靜心和控制力。其次,鏨花要有較強的藝術功底,鏨刻之前需要在腦海中整體布局,不能出現偏差。
這些年,王新博一面堅守傳統的手工銀飾制作技藝,一面在傳承古法的同時,嘗試加入牡丹圖樣進行時尚改進,讓銀飾更加秀逸靈動和雅致,適合現代人的審美觀念。
“把菏澤牡丹元素融入現代的銀飾設計,讓古老的銀器鍛造技藝煥發新的生機,這是一種創新,也是為了更好地宣傳家鄉的牡丹文化。”王新博說,下一步,他將積極進行新樣式的開發和創新,讓牡丹銀飾品綻放出獨特的風韻。
梅花香自苦寒來。2021年,王新博創作的《方圓之間》在第十三屆中國(山東)工藝美術博覽會上榮獲“荷花杯”山東省工藝美術設計創新大賽金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