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孫臏旅游城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,已被納入國家首批十二條精品旅游線路之一,并且被評為山東省最具特色影視拍攝基地。孫臏旅游城是在中國古“億城寺”遺址的基礎上興建的。整個景區劃分為三大區域,即:孫臏紀念區、佛教文化區、園林游覽區。
孫臏晚年隱居孫花園(寺南0.5公里),齊王念其功高,常派人前去看望,為安置其食宿,于村北建驛城一座。孫臏死后,葬于驛城前,并改驛城為“儀城”。魏晉時期佛教傳入鄄城,北齊皇建元年(560年)在儀城舊城建寺,取“億”安靜之意名為“億城寺”。寺旁有春秋義士羊角哀、左伯桃合葬墓和荊軻之墓,取其義士之意,故又名“義城寺”。明嘉靖三十七年(1558年)重修該寺,據《重修億城寺碑記》載:該寺占地400畝,建有大佛殿、藏經閣、祖師殿、伽藍殿、四大天王殿等五大殿,佛像萬余尊,僧眾千余人。1929年又重修一次,1946年土改時該寺被拆,現僅有其遺址。
孫臏歸隱故鄉孫花園,死后葬于村北。明代,墓被黃河泥沙淤埋地下。1990年在村北向陽河東岸出土明嘉靖三十七年(1558年)重修億城寺墓碑一塊,上刻“臏墓址深邃”,經專家多方考證,確定孫臏墓址在此。孫氏族人重修墳瑩,墓丘直徑8米,封土高5米,四周砌以圍石,墓前樹碑一棟,篆書“孫臏墓”,墓前有石香爐。墓地面積600平方米,四周砌1米高青磚花墻,內植翠柏12株。

圍繞孫臏故里的開發建設,鄄城縣委、縣政府制訂了《孫臏故里建設規劃方案》。從1992年起,投資100萬元,整修了“孫氏祠堂”。新建了“孫臏紀念館”及“百名將軍碑林”。
孫氏祠堂坐落在孫老家村內,始建于明景泰五年(1454年),占地10余畝,正殿5間,東西廂房各3間,不幸于明崇禎年間遭兵火而毀。清道光年間重建家祠,祠堂3間,坐北朝南,占地70平方米,磚木結構,建筑形式古樸典雅,頗具民族傳統風格。祠堂內設有神龕,正中供奉孫臏雕像,神龕兩旁陳列孫臏后人牌位。祠堂前面有家祠碑一座,碑陽刻有“孫氏家祠序”,碑陰刻孫氏分支概況。此處為孫氏族人緬懷先輩的場所。
臏旅游城是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,臺灣佛教界人士募資興建,鄄城縣 [1] 人民政府協助建設的大型旅游景區,該景區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,已被納入國家首批十二條精品旅游線路之一,并且被評為山東省最具特色影視拍攝基地。孫臏旅游城是在中國古“億城寺”遺址的基礎上興建的。
孫臏旅游城劃分為三大區域,即:孫臏紀念區、佛教文化區、園林游覽區。(五大板塊:孫臏景區中的孫臏軍事文化、園林景區中的植杯文化、佛教景區中的佛家文化,以及中國歷史上的唯一的兄弟合葬墓——羊左全交墓和荊軻廟。)


孫臏紀念區有孫臏紀念館、孫臏墓、佛塔、孫臏書院;園林游覽區包括林蔭道、公園、圓融湖、別墅區、花卉盆景區、文化娛苑、驛城賓館等;佛教文化區的主要建筑有放生池、天王殿、圓通殿、藥師殿、大雄寶殿、文殊殿、鐘樓、廊、廡、法堂、齋堂等組成。整個旅游城內遍植各種樹木花草,有山、有水、有塔、有湖、有林,是休閑避暑、觀光旅游、覽勝游樂的良好去處,成為我國北方繼泰山、“三孔”之后又一旅游觀光勝地 景區占地999畝地,預計投資4.5億元,現在已投資3個億,孫臏旅游城北臨吉山河,西南臨向陽河,形成了“二龍戲珠”的風水寶地。
孫臏字伯靈,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!妒酚洝份d:“臏生阿鄄之間。”據《全國孫氏族譜及孫臏故里論證會》鑒定分析考證,孫臏故里即今鄄城縣紅船鎮孫老家村。
孫臏紀念館位于旅游城西部,該館為重檐串尖屋頂式建筑,長寬各30米,高20米,飛檐半拱青琉璃瓦頂,為孫臏紀念區主體工程。孫臏紀念館主殿5間,正中安放孫臏塑像,四面墻壁繪“孫臏放牛”、“田忌賽馬”、“桂陵之戰”、“馬陵之戰”等大型壁畫六幅,西有“孫臏故里建設規劃”大型沙盤,東西配殿各3間,東殿內陳列孫氏先人牌位,西殿內陳列孫臏著述及物品,大門上方懸一巨型匾額,上 書“孫臏紀念館”,為著名書法家馬法冉所題。碑林為孫臏紀念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。孫臏故里確定在鄄城孫老家后,將軍、專家、學者、書法家為孫臏故里欣然題辭,縣委、縣政府決定建“百名將軍碑林”、“百名書法家碑林”,將他們的題辭立碑紀念,F已立碑62棟,其余正在建設中。
景點位置
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